数字化转型的本质目标 数字化转型的实现框架
在上一篇《观点|数字化转型(一)》中,介绍了什么是“转型”,以及为何要进行数字化转型。并站在宏观的数字经济和数字中国视角描述了数字化转型的意义,在国民经济转向数字化的大背景之下,一家企业必须具备数字化生存的能力,才不会沦为工业时代的马车,这个能力锻造的过程就是数字化转型的过程。
本文从数字经济的视角切换回企业视角,探讨一下数字化转型的基本框架。
1.数字化转型的本质
站在高处,看清本源。首先,让我们先从哲学的高度理解一下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什么。
中学的时候,我们就学过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是生产关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数字技术如日中天的当下,回头想起中学时期学过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突然发现原本如天书一样不明觉厉的哲学思想,如今用它来解释数字化转型的本质竟然如此的贴切。如果用一句话来解释“数字化转型”,或许这样说比较合适:“转变旧的生产方式,以适应数字科技带来的新的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数字化转型的本质。
关于这一点,笔者在《缺这三点,数字化转型就白干了》一文中曾提到:“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要建立一套新的企业经济模型。......数字化转型问题,可以理解为有了云大物移智链等新兴的数字技术,企业原有的经济模型如何进行调整,才能使得系统的运营效率更高。这包括,组织架构的结构性改革,人才策略的变化,业务模式的变化以及技术架构的变化,以适应新的生产力需求。......诞生适合规模化变现的新商业模式。”
以云大物移智链和5G、卫星通信、量子技术为代表的数字科技,代表着新的生产力形态;而众多的非数字原生企业依然沿用工业革命以来诞生于1840年之后美国建立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代表着当前主流的生产方式(参见《观点|数字化转型(一)》)。在新的数字科技生产力浪潮的冲击之下,曾经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正在逐步老去,亟待转型。
2.数字化转型的目标
谈起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目标,我认为最核心的是两个词:“效率和体验”,效率针对生产力,体验针对满意度,实现“物质+精神”两个方面提升,这是一切企业转型都应该关注的根本目标。
本文关注的重点在于“效率”,这也是大多数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关注的焦点问题,“体验”我们放到后续的文章中在进行阐述。那么,企业借助数字技术提升“效率”的落脚点应该如何选择呢?
企业长期存在的意义是能够持续创造有利于外部的价值。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他的最著名的一本书《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曾经对企业内部的生产组织管理有这样一段评论:
“在组织的内部,根本不会有成果出现,一切成果都存在于组织之外。......企业机构的成果,是通过顾客产生的。......在组织内部所发生的,只有人工和成本。我们说企业内部的‘利润中心’,其实是客气的称呼而已,实质上应该是‘人工中心’。一个组织要产生一项既定成果,其所需工作量越少,表示其成绩越好。......人数越少,规模越小,内部的工作越轻,组织就越接近于完美,就越有存在的理由。而组织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服务于外部环境。”
因此,效率提升的关键点,就在于我们耳熟能详的四个字:“降本增效”,即降低企业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在组织内部消耗的成本。也就是说,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落脚点应该放在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带来的强大生产力降低原有花在生产要素资源上的各种成本,并实现对原生产方式碾压式的指数级效率提升,套用一句流行用语,叫实现“降维打击”。生产要素无非是“人、财、物”,所以,提高“人”的生产率,“财”的周转率,“物”的利用率是数字技术降低成本的关键。
如果把企业当做一个黑匣子,一端是要素资源的输入,一端是企业价值的输出,利润=(输出-输入)✖️产量。数字化转型的目的,应该是尽可能扩大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差距,并提高单位时间的产量,前面我们提到过,数字化转型应该带来“降维打击”式的效率提升,因此,相对于转型前的企业利润,数字化转型成功的企业应该能够实现利润的大幅增长。
如何实现利润的大幅增长?这就涉及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型概念,我称之为“生产要素重组”。
举个例子,蒸汽动力诞生的时候,欧洲的技术人员设计思路是用机器模拟人工划桨的动作,建造蒸汽动力船,这固然是一种创新和生产方式的替代,但这只是“人力资源”这个要素的简单替代,不仅成本巨大,对于效率的提升也不是维度级的。
后来,美国发明家罗伯特·富尔顿发明了用螺旋桨驱动的蒸汽动力船“克莱蒙特”号,只用32小时完成了从纽约到奥尔巴尼240公里的水路航行,真正发挥了蒸汽动力这种新生产力的作用,实现了对传统人力帆船和划桨式蒸汽动力船的“降维打击”。这已经不是“人力资源”要素的简单模仿与替代。
通过螺旋桨蒸汽动力船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数字技术带来的生产方式变革不应该是简单的生产要素资源“替代”,而是“重组”。
在《数字化转型——操纵者,将成为上帝》一文中,笔者曾表达自己的观点:
生产要素资源的重组并非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应该以网络化生态化的视角去思考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始终以效率优先、效益优先为原则,否则可能导致创新重组的过程内卷化,出现过度监管和资源浪费的问题。
比如,原来一个企业要养一个司机班,维护公司的车辆,后来公车改革,可以租用社会专业化的公务车辆服务提供商的车,节省了购车养车养人和管理的成本,这就是要素跨组织重组带来的效益提升。
如果把视野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进行优化,将出现内卷化,并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和人员负荷,得不偿失。
所以建议用“法人有边界,组织无边界”的格局来思考数字化转型的问题,因为数字化企业必然是网络化的,网络必然是跨越组织的,在区块链技术使得交易成本逐步降低的趋势下,数字经济模式下,要素资源的配置一定是按照效率最高的方式在网络能够触达的地方,进行全网络配置,企业与企业之间在网络中互为生态,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都将会是高内聚的专业化加工单元。
理想的数字经济模式下,交易成本的降低将提升专业化分工的密度,而在全联接可信网络下,组织将会消失,需要多人协作的公司也将会消失。当然,这个观点就犹如有效市场假说一样,目前只是是一种理论上的经济模型。
那么,转型如何实现呢?相比原有生产方式带来的利润,企业如何才能通过数字化创造出“降维打击”式的利润呢?
在我看来就四个字:“人工智能(AI)”,这是数字化转型过程的核心,是重中之重。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就是不断“AI化”的过程。
数字化时代,大家都把“数据”比作“石油”,数据成为了“土地、资本、人力资源、企业家才能”之后的第五种生产要素资源,而数据价值的真正发挥,其实是通过人工智能(AI)来实现的,套用流行的用词:“数据的价值是通过虚拟人来实现的”。
“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资源,其最大责任是“喂养”AI这个虚拟人“长大成人”。因为,如果数据的价值只是为人提供决策的参考,那么与以前的辅助决策支持系统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不知疲倦的AI可以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不断解放人的劳动,实现效率和精度的双重提升。企业不用再因为业务的繁忙和规模化扩张而增加人力资源,造成人力成本的不断提升,所需要的不过是向云服务商增加一些计算资源而已,增加的边际成本可以忽略不计,这种效率和精度带来的利润提升将是“降维打击”式的。
企业数字化不断实现的过程就是AI不断长大解放人的劳动的过程。“虚拟人”将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的一部分,或许,现在企业正在成立的“数字化部”将可以改名为“虚拟人(AI)资源部”。
值得一提的是,企业人力资源的AI化正在成为制造业从发展中国家回流到发达国家的最大风险,一旦发展中国家失去了劳动力成本优势,资本必将回流到发达国家,我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头衔也将受到威胁,因此,力争在新的数字革命中走在世界的最前沿,已经成为中国时不我待的必然选择。
可以预见,随着“虚拟人”的广泛应用,企业的形态将发生巨大的变化。最终,极端情况下,数字化将把一家从事产品制造的企业变成一台智能化“3D打印机”,在AI的驱动下,快速精准的操作着原材料,“打印”出智能化的产品,完成价值创造的全过程,原有的生产力要素——“人”,都将消失,变成黑灯工厂。
3.数字化转型的实现框架
下面给出一个高度抽象化的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实现框架。
如果把企业看做一个满足客户需求,实现价值创造的系统,那么企业系统的数字化可以简化为上图的“输入、加工、输出”三个部分:
“输入部分”可以分为两类数据:生产要素数据和用户需求数据
这个环节数字化的核心关注点是要素和需求建模,要把每个要素和需求都作为一个有生命力的对象进行建模,包括描述对象的“静态属性”数据模型和参与整个价值创造过程的全生命周期“动态行为”数据模型;
“加工部分”是企业以满足需求为目标,组织要素资源协作的过程
“加工部分”大体可以分为实现价值创造的生产流程和实现效益优化的管理流程,两类流程共同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模型。
这个环节数字化的核心关注点是:实现各种生产和管理流程的AI化,并用AI连接所有的要素资源(包括人、财、物,以及需求、产品和服务),实现人、财、物的端到端协作透明化,并优化重组要素资源的协作方式,不断提升流程的效率(就像蒸汽动力船桨向蒸汽动力螺旋桨的演变一样)。这个过程中,AI将不断解放人的劳动,从助手转变为取代,实现辅助人、驱动人、替代人的进化。
“输出部分”是企业最终创造的价值载体——产品(及服务)
这个环节数字化的核心关注点是:产品(服务)的智能化,即:数字时代,一个企业的最终产品应该是一个智能产品,这是未来所有产品必须具有的基本特征,它具备标准化的接口,可以随时实现与数字世界的实时连接,直到产品生命周期的结束(比如饼干产品被吃掉了),这是万物互联的需要,也是产品不断迭代和优化用户体验的需要。相信在未来,任何一个非易耗品,都将在出厂时就拥有了一个数字世界的孪生兄弟,用户可以在数字世界里跟踪、监视和操控它。
举一个现实的例子,我们购买的小米的吸尘器、饮水机等智能产品,一旦联网,就可以在“米家App”中自动出现这些产品的孪生兄弟,并可以实现对物理产品的操控。
限于文章篇幅的关系,上述企业系统的数字化模型今天就聊到这里,“输入、加工、输出”三个部分的内容包罗万象,笔者将在接下来的文章中逐步展开,力争把自己关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所思所想呈现给大家,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和启发。
- 来源媒体号:shines2017
- 媒体号名称:CIO数字资产
- 媒体号简介:记录数字经济事件,表达观点与思考。
发表评论